东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人大在劫难逃吉他谱代表梁维东:每一次经济下行压力都是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契机

网络整理 2019-03-10 同城信息

  作者:王心昊

  3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委大大梁维东就东莞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

  “东莞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时,梁维东指出,尽管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与此同时,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亦能够转化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东莞是一座制造业城市,我们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我们发展的源动力。”梁维东介绍,随着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有基础、有责任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探索经验,作出示范。梁维东指出,东莞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进一步发挥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体系。

  在回答时代周报记者提问时,梁维东强调,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不仅需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

  记者:2018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稳中有变,一些地区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请问东莞是如何着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采取了哪些举措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梁维东:东莞的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压力中前行的。从最早“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模式,到数次面临压力,进而实现转型升级之后,东莞现在在正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发展方向,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去年,东莞的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从产业结构来看,东莞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是48.6和51.1,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两大产业之间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同时,曾经占比高达98%的加工贸易目前比例已经下降到40%;一般贸易(含保税物流)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占比超过50%,高技术产品出口超过40%。

  去年两会期间,大大大大到广东代表团发表了重要讲话。去年10月22日至25日,大大又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决落实大大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

  就目前来说,经济下行压力源自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产能过剩,但如果把握得好,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好机会。回顾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金融海啸,大家都感受到压力。但在前面两个时期中,压力给东莞转型升级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每一次风暴之后,东莞的产业结构都在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面对外部压力,我们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东莞是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始终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给企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以明确预期与信心。

  同时,东莞也拿出实在行动,包括政策以及减税降费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2017年政府的一号文件,就推出了“倍增计划”。其实“倍增计划”的核心也是释放信号:东莞把实体经济、把先进制造业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记者:培育壮大新动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到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内容。接下来,东莞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抓手是什么?

  梁维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些都为东莞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指引。

  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东莞要牢牢抓住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两个核心。

  在现代服务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上,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及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最终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新旧动能转换。现在我们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这对于东莞新旧动能转换比较有利。但从大湾区视角来看,东莞的现代服务业,跟周边的深圳广州相比,都有明显差距,距离香港就更远了。

  而在先进制造业的新旧动能的转换方面,东莞应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向创新要动能。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进一步发挥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体系。

  二是向招商要动能,通过大力推动5G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化应用,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向转型要动能,以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根本性转变。

  四是向市场要动能。积极引导企业把握好国家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大机遇,创新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与知名展会合作,推动制造企业利用大型电商平台开拓内需销路。全力支持企业抢抓全球订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除此以外,大湾区建设也为东莞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新的机遇:大湾区内的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都能够成为东莞发展的新动能。随着大湾区发展进程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也会随着大湾区内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而变得更快。

  记者:去年东莞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东莞的一张名片。过去的一年,东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梁维东:科技创新是未来《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不论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还是整个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我看来都和东莞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纵观东莞改革开放40年的整个转型历程,起到最主要的战略性作用的依然是创新驱动发展。

  2018年,东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各项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东莞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8位,在全省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其中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位。

  2018年,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高企总数增至5798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发明专利持续快速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省第二;目前,全市拥有32家新型研发机构1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00多个省级创新平台;去年共新增引进省级创新科研团队6个,获省财政资助1.8亿元,创历史之最。

  记者:广东省委提出,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带动全省各方面各领域工作”。在科技创新方面,东莞打算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梁维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湾区给予东莞在科技创新与合作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个更高水平,更广阔的合作平台。而东莞的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也应当把握住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机遇。

  未来,东莞将抓好重大创新平台的提升突破。要发挥“散裂中子源一松山材料实验室一中子科学城”的引领作用,推动散裂中子原系列谱仪建设和成果应用展,推动检山湖材料实验室全面开工建设首批进驻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学术交流,以及创新样板工厂建设等,以这两大平台为核心加快中子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强化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联动发展。

  除此以外,未来东莞还将密切跟进南方光源项目的立项和落地工作,争取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着重分析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加强与镇街特别是创新强镇的联动合作,完善市场运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同时要在机制、政策上给予支持,做好分类指导和考核评估奖优惩怠,助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二次创业”。

  同时,东莞也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东莞的产业配套的突出优势,为成果转化提供低成本快速选代和试错空间,推动海内外优秀科技成果来莞集聚。

  一方面,要差动大湾区城市特别是与深圳、香港的纵深合作,要发挥中子科学城、常平香港城,滨海湾新区以及临深片区的承接作用,设立面向港澳地区的粤港澳开放基金,允许港澳地区高校院所申报,支持市财政资金跨境使用;率先实行更优的科技人才永久居留政策,缩短外籍人员来华居留的审批期限。

  另一方面,做好园区和创新强镇的穿透服务,建立科技成果选和服务机制,利用“三旧改造”和MO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供一批优质长成本的孵化空间载体和产业用房,强化创投资本以及人才、税收、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保障,促使海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扎根东莞,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记者: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产业工人的规模非常庞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并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此您怎么看?接下来东莞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梁维东:去年的全国参加两会期间,我曾经就全面加强职业教育提出建议。看到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置于宏观层面,我感到非常振奋。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产业工人的付出。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的产业工人规模达到516万东莞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应该说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东莞,没有产业工人的付出,也不会有东莞今天的发展成就。

  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还任重道远。根据统计数据,东莞现在的产业工人规模大概有506万人,但技能人才占劳动力总量仅为13.3%;与世界制造强国德国、日本差距较大。而且我们现在要向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工人的素质也是关键。

  过去,大家总是把人才定义成科研人才,没有把产业人才提到重要的高度。基于这样的想法, 东莞从去年开始,以新的角度去理解人才的定义:从高级人才到技能人才,都是东莞人才的组成部分。

  作为政府,有必要去传递提升他们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和综合的素养,让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产业工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十百千万百万工程,这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高层次的人才,“百万工程”最实际的内涵就是政府去强有力的引导企业和员工,用三年的时间去完成100万产业工人的技能和学历水平的提升。

  大大大大在2018年3月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我们这三年的培训目标能够完成,技能人才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将会得到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时代周报)

Tags:人大代表梁维东:每一次经济下行压力都是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契机   东莞   梁维东   粤港澳大湾区   先进制造业   经济下行压力   现代服务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