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纪念李贽说“童心”

网络整理 2019-06-11 最新信息

文/傅金星

纪念李贽说“童心”

公元1602年5月7日(农历三月十六日),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被迫害致死。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佼佼者之一。他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生命是壮丽的。他的生命之美,和他的美学思想一致。美学不只支配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是生活实践的指南。

纪念李贽说“童心”

李贽的美学思想表现在《童心说》一篇。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们往往用“真善美来评定艺术,“真”字居第一位,“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失去“真”,善和美就没有基础。人也是这样。人活着就应该是个真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也是一切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李贽认为“读书识义理”,“亦以护此童心而使勿失焉耳。”如果读书识义理用来文饰自己的面目,而使真心掩蔽,那么,“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由此可知,他的美学思想包括道德、政治、文艺等范畴。这是对明代盛行的假道学在各个领域表现的全面冲击。

纪念李贽说“童心”

他指出假道学的危害说:“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因此,他大声疾呼,要“童心常存”,“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被假道学先生们说成是海淫诲盗的《西厢曲》、《水浒传》,他却认为是皆古今之至文。这是文学艺术史上一大建树。

在他看来,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无病而呻吟。真正能文者,真正关心国事者,他们胸中本有许多无状可怪之事,喉间有许多

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这样发而为文,喷玉唾珠,昭回云汉。自己也因此自负发狂,大呼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纪念李贽说“童心”

李贽的实践也正是这样。他看见当时假道学泛滥,假人、假事、假文充斥,欺骗愚弄百姓,扼杀人们思想,束缚妇女发展等等,掩抑不住自己的感情,因而大呼:六经、《语》、《孟》,岂能作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当时之是非来评断今日之是非。人有男女之分,识岂有男女之分。丈夫立世,要做真人,讲真话、做真事。在是非颠倒、人妖颠倒的时代,他因此被诬为诬教蔑圣、妖言惑众,甚至被毁谤引诱良家女子、白日挟妓同浴,把七十六岁的老人投入通州监狱。

纪念李贽说“童心”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将李贽写为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关于李贽的死,书中也有记录。76岁的李贽被锦衣卫逮捕入诏狱,明眼人知道这位一生狂狷的大师应该是没法活着出去了。然而,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李贽请求狱卒为他剃头,正当狱卒准备停当之时,李贽苍老的身体突然发出一股骇人之力,夺剃刀而自刎,两天后才断气。

期间狱卒问李贽:“和尚痛否?”

已经无法说话的李贽用手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和尚为何自割?”

须发皆白的李贽出神良久,写下人生最后的文字:“七十老翁何所求!”

纪念李贽说“童心”

李贽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死观上,临死前写道:“志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把首迎白刃,一似斩秋风!”他是用剃头刀自刎的。他死了但他的光辉形象卓立千古,而那些假道学的侏儒,身与名俱灭。真的美,假的丑,泾渭分明。历史的教科书不能不读。至今《童心说》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作者:泉南书院(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7081984053744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李贽   明朝   历史   文学   艺术   读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