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网络整理 2019-04-27 最新信息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十七)决战之战

文:小A斯蒂芬

“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

这是记载于《三国志武帝纪》中关于陈国之战的一段史料,也是整个《三国志》中唯一一处正式记载陈国之战的地方。在这段史料中明确说明了袁术是入侵陈国的侵略者,而曹操则是捍卫主权的正义一方,所以才用了代表征讨的“征之”字眼。并且用了非常明确的文字描述了曹操抗击侵略所向披靡的过程。在《后汉书袁术传》中陈国之战的记载被范晔接续在了袁术诱杀陈王刘宠及陈相骆俊事件的后面。并且将陈国之战中袁术“弃军走”的行为进行夸张的加工,变成了“术闻大骇,即走度淮”。也就是说袁术一听说曹操亲自来了不但丢下军队跑了,还是大骇而逃。大骇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非常的惊惧、惊怕。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我想大概所有人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发出一番感慨,袁术竟然如此的害怕曹操,真是个无能之辈,他冒然称帝也不过就是个笑话而已。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袁术作为当时敢于称帝的实力第一诸侯,拥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长久以来一直都是战争的发起者,虽然他总是打败仗,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怕过,即便是在当年与曹操争夺兖州的时候,也是在被打败之后才逃跑的。像这样还没开打就逃跑的现象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史书明确记载这一场陈国之战还是由袁术亲自指挥的,站在袁术的角度来讲,个人感觉应该算是与曹操的决战,所以他投入的兵力应该会是属于主力部队,也很可能是拿出了全部家底。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我这么讲是应为袁术与曹操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激化到了极点,才爆发了这场陈国之战的。

据《江表传》记载,在建安二年的夏天,朝廷曾经派遣使者议郎王誧暗中出使江东联络袁术名义上的属下孙策。王誧所携带给孙策的诏书被称作“戊辰诏书”全文记载在《江表传》中,原文如下:

“‘董卓逆乱,凶国害民。先将军坚念在平讨,雅意未遂,厥美著闻。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又诏敕曰:‘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欲因兵乱,诡诈百姓,始闻其言以为不然。定得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知术鸱枭之性,遂其无道,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残民害物,为祸深酷。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乞加显异。夫悬赏俟功,惟勤是与,故便宠授,承袭前邑,重以大郡,荣耀兼至,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这份诏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并让他承袭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孙策能够与吕布以及陈瑀联合起来,“戮力一心”的共同讨伐袁术。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从地理位置的顺序上来看,王誧的这次江东之行应该是先到达的徐州封赏了吕布为平东将军领徐州牧,然后又找到了陈瑀并封赏陈瑀为安东将军领吴郡太守,最后才到达了会稽封赏的孙策。

吕布平东将军的头衔在《英雄记》中是曹操派遣一个叫做王则的奉车都尉出使徐州拜授的,不知道他和王誧是否属于同一个人,还是另有王则封赏的吕布。

对于“骑都尉”的头衔,孙策是并不满意的,应为之前袁术已经封孙策做了殄寇将军,所以孙策就向王誧要求给一个将军的名号。不知道王誧当时是否有更改封赏的权力,但是他还是承制给了孙策一个明汉将军的头衔。所谓的承制就是按照惯例的意思。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曹操

不管怎么样,曹操先是在陈珪父子的帮助下破坏了袁术与吕布联姻的计划,又联络了袁术的死敌“叛徒”陈瑀,并且还跑到了江东去挖袁术的墙角(孙策)。曹操的这种行为明显是具有针对性的挑衅行为,而袁术也势必不能保持沉默,在他们之间必须有一场决定霸主地位的战争。这就是陈国之战爆发的真正起因。

虽然陈国之战在三国的历史上并不著名,远远没有官渡、赤壁、猇亭等战役的名气大,甚至也比不上界桥之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依然应该算是三国争霸的第二场重大战役。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场重大的战役之中,袁术竟然非常无厘头的,逃跑了。而且按着史书中的说法是出于对曹操产生了惧怕的心里,还没开打就大骇逃跑的。这其实非常的不符合现实逻辑。

而且袁术真的没有必要逃跑,首先他的兵比曹操只多不少,其次他粮草充足,最后他手下猛将如云。处在这样一个优势的状态之下,袁术凭什么逃跑!

可是在史书记载中,袁术还真就是逃跑了!

为什么?

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让袁术做出这种必须“逃跑”行为的原因,只不过没有被记录下来。而且袁术的这种行为,也并不是逃跑,而是一种有组织,有策略的分兵行为。从袁术留下的将领数量上来看,他也并不是要放弃这场陈国之战,而是留下了主力部队进行了驻守,以对抗曹操。《后汉书袁术传》中“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的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里面所说的蕲阳,并不是今天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蕲春县。据《晋书》记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太元十九年为避其母阿春小名名讳,下达“富阳令”,改蕲春县为蕲阳县。后来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又恢复使用蕲春县名,后一直沿用至今。范晔是南朝宋人,他所生活的年代里蕲春就是叫做蕲阳。但是在汉末时期的蕲春是隶属于荆州江夏郡的一个侯国的名字,这与陈国之战的发生地相差太远,所以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不过这却可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第十七回《曹孟德会合三将》中,将曹操与袁术最终决战的战场,时空跳跃到与江夏郡相接壤的豫章郡的原因。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那么陈国之战中的蕲阳是在哪里呢?我在《后汉书郡国志》中始终都没有找到一个叫做蕲阳的地方,李贤依据《水经注》为蕲阳所做的注释很明显指的依然是江夏的蕲春。不过,我在沛国条目下倒是找到了一个叫做蕲县的地方。

蕲县,又叫蕲城,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的蕲县镇。中国传统南为阳,北为阴,或许这里范晔是在指蕲县的南面,所以才叫做蕲阳。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按着《后汉书》中的说法,袁术是在听说曹操亲自前来的时候“即走度淮”的,也就是说曹操实际上还没有来,双方军队还没有相遇。如果范晔在袁术传中所记载的袁术在蕲阳就“即走度淮”的说法是事实的话,那么袁术应该是在向陈国进军的过程中,在路过沛国蕲阳的时候,下令主力部队留下来或者是继续前进去与曹操交战,而他自己则返回了淮南。

袁术之所以要返回淮南,一定是因为在淮南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的事情,使得他不得不返回去处理。这件事和与曹操决战同样的重要,同样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

我之所以肯定的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应为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所记载的一段史料所传递出的信息。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于禁)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

这段记载很明显是与《三国志武帝纪》中“击破蕤等,皆斩之”的记载说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陈国之战。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于禁

在这里所谓的“苦”就是苦县,学术界普遍认为就是今河南省鹿邑县。在当时这里是属于陈国的治下。也就是说,袁术的属下将领在袁术返回淮南以后,并没有如《后汉书》中所记载的那样继续在蕲阳屯驻,而是继续向陈国进军,一直到达陈国腹地接近武平县的地方与曹操的军队相遇并展开了大战。不过却在缺乏首脑领袖人物的状态之下被围困在苦县,最终兵败被杀。

袁术的这支部队能够在没有袁术的状态之下继续有序的前进,正说明他们是在遵照袁术的命令。大家试想一下,假如袁术真的是因为害怕曹操大骇“弃军走”了的话,那么他的军队还会如此的有序前进吗?那还不是土崩瓦解,支离破了

吗?即便是士兵们不知道真相,袁术的高级将领会不知道吗?而他们之所以继续的有序的向陈国进军,正是应为他们知道袁术根本不是大骇而逃的“弃军走”,而是有事情要去办。

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可是,我翻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史料,都没找到与之相关的直接线索。

不过,我在对《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于禁传》以及《后汉书袁术传》中关于陈国之战的三段史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对于这三段史料中同时出现的一个袁术的将领产生了关联性的猜测。这个将领就是桥蕤。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桥蕤

我们先来重新看一下这三段史料:

《三国志武帝纪》“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

《三国志于禁传》“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

《后汉书袁术传》“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段史料中都提到了桥蕤被曹操或者其部将于禁杀死的记载。基本可以肯定桥蕤的确是参与了这场陈国之战。

但是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我在上一篇《七道攻布》中依据《后汉书吕布传》中的记载写下了桥蕤被吕布生擒活捉的事实。可是在这里桥蕤却又出现在了陈国之战的战场上,并且还被曹操或者是于禁在苦县所斩杀。这种现象只能说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吕布根本就没有抓住桥蕤。另一种则是吕布抓住了桥蕤,但是由于监押不力被桥蕤逃跑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桥蕤之所以能够逃跑,应该是在吕布击退袁术“七道攻布”大军,取得胜利的初期发生的,因为这时候部队会由于来之不易的胜利而产生掉以轻心的状态。

这件事本身与袁术陈国之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在追踪桥蕤被吕布抓获乃至逃跑的整个过程的时候,注意到了一条吕布在击退袁术七道攻布大军之后的动向的史料。这段史料记载于《英雄记》中,原文是这样:

“布后又与暹、奉二军向寿春,水陆并进,所过虏略。到钟离,大获而还。既渡淮北,留书与术曰:‘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布渡毕,术自将步骑五千扬兵淮上,布骑皆于水北大咍笑之而还。”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吕布

这段史料说的是吕布比较著名的一场战事,被吕布自己称之为是“虎步淮南”。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吕布在击退袁术的七路大军以后,继续与韩暹、杨奉合作,发动了一场攻打淮南的战争。而且他们一路南下,水陆并进,烧杀掳掠,一直打到了钟离县。

钟离县就是今天安徽凤阳县临淮关镇,这里距离袁术的大本营寿春已经非常之近。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吕布打到这里就没有继续再打下去,而是“大获而还,既渡淮北”选择撤兵了。吕布撤兵之前还给袁术留下了一封带有嘲讽性质的书信。从吕布这次战事的过程以及信中的内容来看,他进入淮南以后应该是没有遇到任何来自袁术方面有威胁的抵抗,这种现象非常的奇怪。无论如何袁术都不应该任由吕布这样肆无忌惮的在自己的地盘横行掠夺,以至于被吕布嘲笑“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的下场。这种现象只能是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袁术和他的军队根本就不在淮南。一直到吕布渡过淮河北岸的时候,袁术和他的军队才从淮河水路赶了回来,但是目测只有五千兵马“扬兵淮上”。而吕布和他的部属们则大笑而去。

这段描写从文学层面上来讲非常的精彩,很像是一段小说演义中的故事桥段,这可能也是陈寿与范晔不约而同的将这段史料舍去不用的原因,因为他们判断这段故事是属于伪造的。

但是假如你将这段记载和袁术在陈国之战中的奇怪表现相互印证的话,是可以完美解释袁术“弃军走”的原因的。我个人对于这两段史料进行了融合性的猜测,真实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就在袁术发动“七道攻布”伐徐州吕布的期间,袁术收到了曹操结连自己的下属孙策以及背叛过自己的陈瑀的消息,再加上之前吕布的悔婚投曹的事件,新仇旧恨交加之中,让袁术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要与曹操有一场决战。为了打赢这场决战之战,袁术决定亲自出战,并集结能够动员的所有军事力量,可以说是志在必得。

但是,当袁术带着军队向陈国挺近走到沛国蕲阳的时候,先后收到了从徐州战场上撤退回来的张勋和逃跑回来的桥蕤所带来的“七道攻布”战事失败的消息,以及吕布与韩暹、杨奉联合进犯淮南的消息。

对于袁术和他的部属来说,这个消息可谓是晴天霹雳一般,淮南不但是袁术的根据地,还是他大部分属下士兵的家乡,他们的家人亲友都在那里。

袁术想过要全军撤回,可是那样就要担负起被世人所耻笑的骂名,说自己是个一见到曹操就害怕逃跑的胆小之人。可是如果不回去,淮南一旦有失他和他的属下们将会变的无家可归。于是在权衡利弊之下,袁术做出了大军继续挺进陈国去与曹操决战的决定,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领少量轻兵返回淮南去阻击吕布,以挽救危局。这样才发生了袁术带领五千兵马“扬兵淮上”以及陈国之战袁术的部属们被围困在苦县,兵败被杀的结局。

陈国之战的失败恐怕还是要跟袁术返回淮南导致的军心涣散有关,毕竟在袁术将士们的心中已经对淮南的情况产生了忧虑,而变得无心恋战。这其实也是袁术的错误决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陈国之战就这样以袁术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貌似他保住了淮南,从此以后却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这么一场拥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战争。

三国争霸第二战—陈国之战袁术因惧怕曹操而大骇“弃军走”的真相

本篇后记:

在我上上个月发表的袁术篇之《攻徐迷案》中,用了《曹操听说袁术来了竟大骇而逃——猜想下初平四年袁术攻打徐州真相》的标题。我文中的观点是说袁术曾经在曹操第一次攻打徐州的时候占领过下邳,并成为曹操继续攻打郯城的一个阻力。于是曹操就以缺粮为借口撤回兖州,放弃了灭掉徐州陶谦的机会。结果许多的网友给我留言反驳我的观点,认为我的这种观点荒谬至极,并费尽心机的找出各种各样能够证明曹操就是因为缺粮而撤兵的理由,以及曹操不惧怕袁术的理由。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不管曹操是不是因为袁术的屯驻下邳而撤的兵,也不管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缺粮,袁术都在下邳,而曹操走了。当我用“大骇而逃”这种字眼来描写曹操的这种行为的时候 ,会遭来一致的反驳,但是当有人说袁术见到曹操就大骇而逃弃军走的时候却没有人怀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其实是有失公允,过于主观的。

我们读历史的目的,最终是要以史为鉴,所以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尤为重要,无论他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应如此。成功者,自然拥有成功经验可以学习;但是失败者,也未尝没有值得借鉴参考的价值,哪怕是当做反面教材,也还是应该在还原其客观历史真相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品鉴,以达到升华个人逻辑知识面以及人生阅历。这也是我写三国评传想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最后,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纪传体三国评传自媒体,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的后续文章!谢谢!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4月27日。

本文作者:纪传体三国评传(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38321034585754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袁术   曹操   三国   吕布   孙策   晋孝武帝   晋书   三国志   王则   骆俊   乐就   徐州   孙坚   蕲春   湖北   赤壁之战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