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明末的农民起义为何越剿越烈?

网络整理 2019-05-17 最新信息

开始于明末天启年间的明末农民起义又被称为明末民变,晚明民变,是农民为反抗当时朝廷的苛政而发起的一次起义。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镇压,要么取王朝而代之。而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则出乎人的意料,因为这起农民起义是在反复扑剿后又不断崛起,越演越烈,直至直取北京,逼死了崇祯帝。那么为何晚明民变越剿越烈呢?

明末的农民起义为何越剿越烈?


其实晚明民变这个问题上,崇祯犯了在辽东问题上的相同错误,因为一系列政策的失当,导致原本局限于一地的战争,演变成蔓延全国的战火。

明朝末年,中华大地正处于历史上的“小冰川”时期,陕西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民不聊生,饥荒也在一步步蔓延开来。而当时不管农民死活的朝廷,非但没有体恤民情,反而因为需要应对辽东的战争,加重了赋税和徭役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的王二率先举旗反抗朝廷。起义风暴很快就席卷陕北和陕中。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挂等纷纷起兵响应,同时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后来攻破北京的李自成也在这时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陕西安塞人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上了“闯将”。

明末的农民起义为何越剿越烈?


在崇祯元年陕西动乱初起时,其实这股浪潮还刚刚溅起点点浪花,如果重视起来还是有机会掐灭在摇篮中的。但地方官为逃避责任,对造反真相大力隐瞒,总幻想着天灾过了,农民自然偃旗息鼓。但天灾却年年持续。到崇祯三年,陕西已经大乱四起,难以忽视。主要的农民军势力多达十多股,总数三十多万人。这时候的明王朝满目疮痍,自然不愿再启战端,所以“主抚”派占据上风。

时任陕西巡抚的杨鹤书生气十足,只要对方肯投诚,什么条件都答应。但一时的掩盖却熄不掉造反念头的火苗。各路农民军虽接受招安,但实力并未受损,一旦杨鹤的钱花完,大灾又不停,重新造反是迟早的。到崇祯四年八月,各路反军纷纷撕毁合约,再扯反旗,明朝的十五万两白银打了水漂,杨鹤本人则被充军流放。

明末的农民起义为何越剿越烈?


这时朝廷意识到,招抚不行,就彻底剿灭。公元1635年,明朝派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山东巡抚朱大典两面夹攻起义军。在洪承畴血腥镇压了陕西起义军后,明廷即调兵前往山西,围剿起义军。起义军一路北上,从陕西到山海关,经历了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等战役,队伍也在一点点壮大。山西各部义军以诈降冲破了明军包围,闯进了河南西部地区。斗争的经验告诉起义军,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于是,共72营的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这条战略的制定使得起义军在此后打击明军的围剿行动中更加有力。

明末的农民起义为何越剿越烈?


而且这时的农民起义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极端不均的情况,他们在经济上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口号,反对地租剥削,反对封建赋役,反对封建人身奴役和封建特权,要求均分土地、财产,从而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明军出兵围剿起义军需要从农民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以济军粮,而当时饥寒交迫的农民因此越发困苦,不堪忍受者越多则起义军势力越众,明军则为此要从人民身上剥夺更多粮食财产。于是起义军所到之处,天灾人祸之下吃不饱饭的人们皆夹道欢迎。加上外患——女真逐渐吞并蒙古、朝鲜,实力越来越强,辽东战线吃紧,偶尔满人还会入关到京城附近劫掠一番,剿匪的明军经常到了紧要关头不得不赴京勤王。自此大明围剿战争陷入死循环并再也走不出来,农民起义如癌毒一般覆盖到了整个中华大地,直至噬死大明。

小乔讲历史(ID:bt3824),带你三分钟了解一段历史趣闻

本文作者:小乔讲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52757590838529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杨鹤   李自成   历史   女真   陕西   农民   高迎祥   洪承畴   河南   崇祯   张献忠   山海关   山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