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考倒计时10天:原来张骞、王维、白居易曾经都是“冒籍”状元

网络整理 2019-05-29 最新信息

前段时间,“河南女子哭诉堂姐冒用其学籍上师范”的新闻刷变网络。旧事再提,“冒用学籍”带来的人生替换,着实让人感慨。

学籍冒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冒籍”,只是这冒籍冒的是户籍,与学籍还是有所区分。而历代朝廷对于士子的“冒籍”行为,则是明文禁止的。

就拿清朝来说,康熙曾对考生严加告诫,“中式进士等,其中有冒籍替代等项,俱赴部实首。倘隐蔽不发,朕一查出,悔之无及。”一句“朕一查出,悔之无及”,尤其让人瑟瑟发抖。

后来,乾隆也有过批示,“此等冒籍生员,即永停乡试”。道光时,更有“冒籍跨考之人,两籍均不准其应试”的说法。

今天是高考倒计时10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冒籍的那些事儿。

1、张骞


一百多年前,天才少年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还没有迎来状元荣膺的时候,15岁的他(1868年)先迎来了人生选择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个路口对面,挂着巨大的两个字:科考。此时,书生意气的他,或许踌躇满志,就想一个健步冲过路口,去拥抱这个属于他的时代。

可是,一个大写的尴尬,横在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前——他没有参考资格。

按照规定,考生上三代内没有取得秀才以上“功名”的,称为“冷籍”,不准许参加考试,而年轻的张謇就属于“冷籍”。

高考倒计时10天:原来张骞、王维、白居易曾经都是“冒籍”状元

不甘心。张謇的父亲着急了,欲哭不得,侬娃可是个好苗,这都啥制度啊。

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张謇经验老道的老师宋璞斋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即“冒籍”应试。操作起来也简单:先认祖,再改名。张謇认了如皋张驹一族为祖,次年改名张育才,以如皋人张驹之子的身份参加了考试。

此法解了一时缓眉之急,却留下了后患。

张謇刚在科举道路上有了点起色,如皋张驹便以此威胁,前来勒索高酬。还以为是个君子,谁知道遇到个无赖,张謇这才发现,勒索一日有便时时有,“家无宁岁”,这是掉进了坑里啊。

显然,张驹并没有如意。他反而告了张謇,并与当地官员串通,将张謇拘押了起来。张謇也不愧是年轻人,身强体健的,便趁机冒着大风密雨,踩着二三尺深污泥,连夜跑出了如皋城。

“……行数步,辄一蹲,足陷泥淖及踝,钉鞋屡堕,搘杖起之而行。是时忿火中烧,更不知有何畏怖,亦辄作挟利刃砍仇人头之想……”这段不堪的“冒籍”往事,多少年后再想起,仍然怒从中来。20多年后,张謇将这事儿写进了书里,起名叫《归籍记》。

这事儿没完。几年后,19岁的张謇又回到如皋,源于这起官司。天才少年此刻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事艰难或许无比深刻。在路上,张謇情动于中,写下《占籍被讼将之如皋》一诗,可见这事儿对这个年轻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多大。后来,经师友相助,官方批核,21岁的张謇,再归原籍。42岁时,得中状元。

谁人也想不到,状元郎也都被迫干过冒籍这种投机作弊的行为。而且,这一段往事,还是那么的糟糕与不堪。

高考倒计时10天:原来张骞、王维、白居易曾经都是“冒籍”状元

2、王维和白居易

高考倒计时10天:原来张骞、王维、白居易曾经都是“冒籍”状元

张謇是后来人,在更早几百年的唐代,冒籍这套附属于科举的应对之法,也早被人想出来了。

王维或许是有案可考的千古冒籍第一人。据传,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皇帝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蟾宫折桂。

据资料显示,隋代和唐初,士子离开本籍贯,到其他州县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寄应、冒寄或冒籍等不同叫法。王维并没有参加本贯蒲州的解试,却能跑到京兆府应试,这应是典型的冒籍取解行为。

王维是实力型选手,缺的只是这个机会而已。从山西跑去京兆府考试,19岁参加省考,就一举考中进士。这种神童,别人可学不来。

白居易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据传是跑到安徽宣城冒籍参加考试,才中了个进士第四名。原因则是在家乡洛阳取解无望,才不得不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

高考倒计时10天:原来张骞、王维、白居易曾经都是“冒籍”状元

相比之下,白居易比王维要苦一点了。但总归来说,这两位确实要幸运很多,人生得意之余,在文学上也引一时风骚。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律法严苛的古代,冒籍仍是不被认可的,对此,各时期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冒籍行为。

在有案可考的冒籍故事里,更多的则是闹出笑话,和遭到有司的处罚。

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考试,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

南宋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了取消。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清代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被查知后,毫无疑问,所取功名被革除。

3、历朝历代防止考生冒籍都是重中之重

除了文前讲到的,清朝各任统治者在这事上的严厉态度,在历朝历代,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例如针对冒籍行为的日益泛滥,唐朝时期的官府就试图建立举子交纳家状和举子三人相保制度,来限制冒籍行为。唐代州县和馆学解送的举子,贡院和户部都要对其户籍、解状进行审核。

而清朝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科举。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

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顶风作案。

下载“学国学网”APP,尽享更多优质好课!

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本文作者:学国学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89379827210702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白居易   王维   张骞   张謇   清朝   康熙   乾隆   南宋   高考   如皋   临安   河南   山西   道光   隋朝   琵琶   杭州   不完美妈妈   新闻   安徽   陕西   文学   宣城   音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